> 财经 > > 内容页

氢能与低碳发展专题会议在烟举办

来源: 大小新闻 2023-08-31 16:55:50

8月30日,一股“氢”风吹到了烟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专题会议氢能与低碳发展会议在烟台成功举办。来自全国的氢能领域专家学者、行业精英齐聚一堂,汇聚优质的创新资源,探讨氢能及低碳发展的重大问题,共话“氢事业”,共谋“氢未来”。

汇聚优质创新资源


(资料图)

引领氢能行业发展

“氢”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的二次能源,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来自全国的氢能领域专家学者、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共谋“氢未来”。

中国煤炭学会秘书长王蕾在致辞中表示,从氢能制备到储存运输以及终端利用等方面,仍存在许多技术和成本的瓶颈,因此我们要加快行动,抓住发展机遇,以技术创新引领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使氢能高效、经济、安全地实现从产出到终端利用的全链条应用,以制度创新优化金融产业政策环境,以人才支撑激发氢能产业发展新动力,以全球试点推动氢能全球生态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中国煤炭学会始终致力于促进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推动煤炭与氢能的深度结合,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我们愿意通过加强战略合作、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种途径,为氢能产业健康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王蕾说。

来自全国的氢能领域专家学者、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共谋“氢未来”。

会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副总干事兼执行干事邹刺勇也为大会“站台”加油助力。他在致辞中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氢能的大规模发展对技术推动、运营安全规范和标准化合理化的政策和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响应这些需求,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启动了全球工业领域氢能发展方案,以促进绿色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记者了解到,2021年国际氢能中心落地北京,“国际氢能中心是国际氢能领域合作的重要参与者,也将成为大规模绿色氢能示范和标准的积极推动者。”邹刺勇说,我们呼吁全球合作伙伴、行业专家和企业领袖共同参与全球能源和工业体系的转型,实现可持续工业发展,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

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凤银表示,这是一场引领型的专业性学术会议,本次大会上专家轮番登台,用理论结合实际,为大家深层解读氢能产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技术创新以及最新成果等,全面展现了国际国内氢能产业发展进程,探索了氢能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将引领清洁能源变革和能源领域科技创新的潮流。

创新驱动

能源结构多元化、分布化

会上,在多位专家的分享中,技术创新成为热词。

清华大学燃料电池与储能研究中心主任韩敏芳以《碳中和愿景下燃料电池发电——储能技术进展和应用前景》为题作了报告。她结合当下国家双碳战略,介绍了传统能源结构在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的弊端,并提出发展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达成碳中和目标、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利用的新途径、新办法。

韩敏芳表示SOFC具备发电效率高、污染少、成本低等技术优点,可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美国、日本均已有商业化运用成功案例。分享中,她提到了成立于2010年2月的苏州华清京昆新能源科技公司,该公司致力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技术产业发展,是多所高校SOFC技术产业化基地。

多年来,依托行业工作者的持续探索和研发坚守,我国SOFC领域已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突破,随着“十四五”时期国家能源政策的相继出台,SOFC在发电、储能等领域的应用前景逐渐明朗。韩敏芳认为,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能源革命中,SOFC必将占据重要地位,必须要突破核心技术发展,进行全产业链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发展新型产业。

“新型能源体系或者电力系统的发展正在从量变引起质变,整个系统越来越电气化,越来越低碳化,越来越分散化了。举个例子说,只要有一片屋顶光伏,或者有一个储能设备,那它其实就是一个生产者。”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在《新型能源体系与分布式发展思考》的报告中如此表述。

随着风电、光伏等波动性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将在新阶段面临新的挑战。“风能光能占比5%的时候通过调度解决了,但如果超过了10%、15%,用电池或者储能的方式,系统成本越来越高,甚至出现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情况,到最后难以持续。”杨雷说,“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高效的以供应端为核心的系统变成了越来越去中心化,但是这样的结构变化,存在着波动性或者不稳定性,例如季节性带来更大的影响。因此大规模跨季节储能的方式,不可能靠电池,也不可能靠比如说空气储能等方式。实际上氢能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在更广泛的能源系统中发挥作用。”

杨雷认为,除了氢能之外,浅层地热、新能源汽车等分布式能源也可以为电网提供支撑。“我们正在结合区块链的技术,把千千万万的非常分散的能源,不管是储能还是交易,提升信用水平,构建出新的商业模式,推动能源产业链的重构。”

制氢、运氢、用氢

“氢”尽所能

实现氢能在清洁能源中的转型与应用,与会专家们拿出了多种解决方案。

河北科技大学原校长孙鹤旭从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的发展与挑战入手,进行了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耦合、协同、柔性技术等问题的分享。在孙鹤旭看来,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的核心问题涉及成本与效率、波动性与适应性、互补与融合、变革与创新4个方面。

对于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的未来趋势,他认为将从并网制氢向半离网和纯离网制氢发展,摆脱对电网的影响和依赖。他提出了基于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新型发电系统和电解水制氢系统的设计以及风电孤岛式集中一体化制氢与管道输氢汇集关键技术。他详细介绍了虚拟电厂或直购电模式、集中式并网模式、集中式离网型模式的优缺点,以及直流风力发电机、灵活的电力电子技术变换、高适应电解制氢设备等。

内蒙古、新疆等西北地区富集风光资源,低成本风光电制氢条件得天独厚,如何从西北地区把氢气运到东南沿海甚至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区域?4000公里到5000公里以上的运输半径,必须要考虑经济性。

浙江大学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智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利用天然气管道或者转化合成氨。“我们未来可以充分利用西气东输的管道,西北的电解水出来的氢首先掺足之后进入到天然气管道,然后剩下富余的这个氢就地转化合成氨,用氨的储液液态储存,然后充分利用现在的液氨储运装置,运到东南沿海的目的地。到了目的地之后,根据电厂深度调峰的需要,可以把储存的氨直接放到锅炉里去,发电的同时不增加二氧化碳,这个模式实际上是有效的一种消纳可再生能源氢气的一种模式。”

据王智化透露,目前国内的几个大电力公司都在做合成氨方面的示范工作,“燃煤电站正在做液氨与煤燃烧过程中的耦合,做到源头的降碳。”

向产业化发展

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

氢能被称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根据国际氢能源委员会发布的《氢能源未来发展趋势调研报告》,2050年全球氢能源需求将增至目前的10倍,全球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万亿美元。

如何推进氢能产业化发展?科技进步和企业的创新实践为氢能多场景应用打开了思路。

“建设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是双碳背景下氢能产业与技术的发展方向。”孙鹤旭认为。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教授级高工林伟在会上围绕氢能产业链自主技术研究发展与实践作了分享。他表示,氢能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绿氢制备及其相关技术发展也是石化领域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作为企业的研究院更关注下一步产业化的技术发展。

“中国石化积极承担氢能应用产业链链长的职责。”林伟介绍,在氢能规划方面,石科院主要集中研究电解水制氢、储氢、燃料电池技术。目前,已成功实现了电解水和燃料电池催化剂的工业化生产。同时在一些运氢技术、绿氢直接作为氢能源应用以及作为原料在工业中跟二氧化碳进行一些耦合反应,特别是生产高端化学品的反应方面布局了研究工作。

关于石科院在氢能方面的技术展望,林伟表示,从产业链的角度,氢能产业发展要从制氢、储氢、用氢等多种技术组成实现多场景应用。记者了解到,在分布式制氢方面,石科院目前研发了PEM电解水制氢、分布式甲醇制氢和分布式天然气制氢等技术,在集中供氢方面则布局了PEM和碱水耦合集中制氢等技术。用氢端有工业用氢和发电用氢,包括合成氨、合成甲醇等炼化工艺,以及燃料电池发电等。在未来,石科院会聚焦于固态储氢、固定式发电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多种技术模块化组合实现多场景应用。

活动终场前,杨雷讲了个故事来结束分享。2016年贝特兰皮卡德驾驶太阳能飞机环球飞行,虽然这架飞机还不能搭载乘客,但是搭载了一个重要信息,人类不用化石能源,也可以实现不间断的环球航行。杨雷说:“做太阳能飞机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支持贝特兰皮卡德的想法,面对‘双碳’革命也好,未来的能源革命也好,实际上我们最需要的是每个人的思想革命。”

责任编辑:王鹏静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