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 > > 内容页

以加强国际传播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来源: 华声在线 2023-06-29 13:50:46


(相关资料图)

舒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国际传播能力关乎着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影响着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公信力和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因此,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宣示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当前,在西方话语体系主导的国际舆论中,中国故事、中国声音难以被国际社会准确理解,在对外交往交流中难以掌握话语权与主动权。因此,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彻底摆脱西方话语体系中不公平话语规则的桎梏。具体而言,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国际传播中融入中国概念,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不断扩大中国话语和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当然,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也要考虑受众的文化传统和接受方式,如架设交流对话、互鉴共享的桥梁,用人们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形式来传播中国价值观念、民俗文化、历史传统,增强中国话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创新国际传播模式。国际传播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遵循新闻传播基本规律的同时,我国国际传播应该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导向,在传播实践中将创新发展理念融入市场分析、内容生产、资源合成、信息传递、品牌打造的各环节之中。一方面,要打造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国际传播格局。努力打造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民间团体和个人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国际传播格局,以“硬传播”和“软传播”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另一方面,要形成“全媒体”覆盖的国际传播网络。采取“全媒体”的传播模式,打破传统模式中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形态分别运行的格局,以整体性的系统思维将这些媒介形态有机融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国际传播的战略目标。如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深耕“文化+科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视频产业链基地和媒体融合新地标”,实施全媒体国际传播,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了湖南贡献。

培养新型传媒人才。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新型传媒人才队伍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根本保障,也是推进中国国际传播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首先要树立政治意识,培养政治坚定的传媒人才。新闻传播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广大传媒工作者必须明确自身的政治立场。这就要求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汇贯穿于传媒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教育传媒人才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牢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在国际传播中维护中国利益、诠释中国立场、展现中国形象。其次要强化传播技能,培养业务精湛的传媒人才。传媒人才不仅要树立政治意识,也要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增强驾驭复杂多变的国际传播环境的能力。应加强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搭建跨学科的培养平台,在传媒人才培养体系中纳入政治、经济、文化、外语等学科的基本内容,强化新闻传播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如长沙学院马栏山新媒体学院聚焦新文科建设,建立了“一主线、双驱动、三融合、四链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的“传媒+”人才,以更好地适应新媒介环境下国际传播对于人才的要求。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