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琳静在制作细金工艺品
(相关资料图)
□ 记者 刘凡銆 文/图
闪闪发亮的蝴蝶蔓草发簪、纹饰细腻的镂空胸针、精美小巧的纯金耳坠……2月23日,记者走进西安“80后”细金工艺非遗传承人赵琳静的工作室,感受传统细金工艺的迷人魅力。
工作室里,赵琳静正埋头专注地制作细金工艺品。只见细如发丝的金丝在她的手上经拉伸、缠绕、烧制等工艺,变换成不同的形状,再经过一道道工序精雕细琢。
细金工艺是一门包括锤鍱、花丝、镶嵌、錾刻、珐琅、焊接、铆镀、镂空、点蓝、金粟焊缀等多种制作流程的复杂工艺,堪称金属工艺中的极致艺术,古时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2022年8月,赵琳静的细金工艺被正式列入西安市碑林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赵琳静钻研细金工艺技艺已有十年之久,这些年来,她通过考据文献、查阅考古报告、观察博物馆文物等方式复刻唐代文物工艺,并将工艺设计和中国诗词意境相结合,制作出细金工艺首饰、摆件等上千件。通过一件件完美的细金工艺品再现大唐盛景,向大众展示汉唐文化的魅力。
今年1月31日,赵琳静登上了央视《2023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节目中,赵琳静作为“民间出题人”,以一对“凤求凰”团扇为题,讲述了“花丝镶嵌”和“脱胎珐琅”等细金工艺手法,通过展示“凤求凰”团扇的制作过程,解释其中蕴含的诗词元素,带领观众重温经典诗词,品味非遗之美。
赵琳静说,在设计这对“凤求凰”团扇时,她以唐代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为灵感,通过珐琅、掐丝、镶嵌、焊缀等上百道细金工艺,用一年多的时间复刻了诗词中的凤凰和梧桐,再现了“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诗词意境。
“制作‘凤求凰’团扇时正值炎炎夏日,我顶着40℃的高温天气,每天守在1000℃的火炉旁烧制14个小时。整整两个月时间,经过无数次失败,最终才制成这两片脱胎珐琅。”赵琳静说。
赵琳静告诉记者,精美的细金工艺品往往制作难度大,尤其是珐琅,因为金属和珐琅釉料的收缩膨胀比不同,烧制时极易造成开裂,严重时甚至导致前功尽弃。尽管制作过程艰辛,但能将中国诗词的意境以如此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们通过细金工艺领略到中国诗词所承载的思想感情,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也曾给予赵琳静创作上的灵感。在制作期间,她参考唐代石窟壁画和日本正仓院收藏的中国唐代琵琶文物,用0.155毫米的极细银丝,复刻出唐代典型的团花图案,并根据诗词内容制作出花丝镶嵌琵琶摆件。
去年9月,赵琳静佩戴着自己设计制作的30余件包括金筐宝钿卷草纹银梳、鎏金纹银钗在内的唐风婚礼饰品,步入婚姻殿堂。这些婚礼饰品以唐代诗人李白《凤凰曲》中“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为制作理念,表达了她对爱情相知相守的美好期许。
赵琳静和细金工艺结缘于2013年。当时正在北京学习珠宝设计的赵琳静,偶然间接触到细金工艺,立即被这门神奇的手艺吸引,尤其是得知这项工艺复刻的许多文物都出自唐代时,她更是在心底产生了无限憧憬。“细金工艺的很多技法都与西安有着渊源,是能够体现西安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项工艺。”赵琳静说,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她有着根植于内心的家乡记忆,能够通过自己制作的饰品和摆件,把大唐的风格和自信展现出来,是一件颇为自豪的事情。
“面对当下汹涌而至的‘机器制造’浪潮,作为年轻一代的细金工艺非遗传承人,要切实担负起守护和传承的使命。”出于这样的信念,2016年,赵琳静在西安成立了细金工艺研习工作室,悉心传授技艺、培养学员,期待有更多人接触到这项传统技艺。
来源于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在教学中,赵琳静鼓励学员在设计制作时加入更多元的文化创意元素,以创新的眼光和手段重塑老技艺的未来,努力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切入点,守正创新,实现跨界融合。截至目前,赵琳静已培养了近百位学员,制作出了大量面向年轻群体的细金工艺饰品。
为了让这项传统技艺被更多人熟知,近年来,赵琳静经常和博物馆、各高校、中小学合作,带领团队在西安博物院、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开设公益性传统工艺讲座,分享细金工艺的历史、技艺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我希望细金工艺的文化被不断感受和发掘,被更多人了解、认识、接受,真正走入大众生活。”赵琳静说。
“未来,我将通过新媒体等平台,向大众宣扬细金工艺之美,诠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让细金工艺迎来新的‘春天’。”赵琳静充满期待地表示。
Copyright 2015-2022 国际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17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